2024年10月3日,二十国集团(G20)环境与气候可持续部长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会议深入探讨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废物及循环经济等议题。河南平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再生塑料行业深耕12余年,产品覆盖RPP、RPE、RABS等,通过了GRS全球回收体系标准、ISO9001质量
在新华社2024年9月27日推出的“中国经济圆桌会”上,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表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新机遇、新空间。河南平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再生塑料循环利用方案服务商,生产的RABS、RPP、RP
河南平远在pcr再生塑料领域的重要作用
PCR再生塑料的市场前景看起来非常积极,这主要得益于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以下是关于PCR再生塑料市场前景的详细分析:市场规模的扩大:当前,中国再生塑料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4年中国再生塑料市场规模已达到2
在2024年,再生塑料行业的发展趋势仍然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以下是针对未来发展趋势的详细分析:一、绿色低碳转型升级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再生塑料行业作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将继续受到高度关注。国家政策的支持将进一步推动再生塑料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再生塑料
再生塑料颗粒的质量把控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从原料筛选、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到最终的检测和评估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面考虑。以下是详细的再生塑料颗粒质量把控措施:一、原料筛选与检测分类与分选:首先需要对回收的废旧塑料进行分类、分选,将不同类型的废旧塑料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细
国务院日前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强化碳排放强度管理,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方案》提出十项重点任务,与你我生活有关。一起来看——总体要求——2024年单位国内生
海洋塑料问题
再生塑料市场在全球塑料市场中的占比正在逐步增加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制造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绿色化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国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一、《意见》的核心内容《意见》提出了我国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总体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能源局印发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发改环资〔2024〕165号,以下简称《目录》)。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接受采访,回答记者提问。问:请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2月23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问题,研究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塑料制品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塑料垃圾的处理问题却一直困扰着社会。河南平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家致力于再生塑料研发与应用的科技企业,以创新的科技赋予再生塑料新生命,为解决塑料垃圾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首先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是一项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工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废旧塑料都可以回收利用。一般来说,哪些废旧塑料可以回收利用,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双碳目标是指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净零。这一目标对于塑料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2021年世界海运发展评述报告》指出,未来几十年航运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能源转型和与之相关的脱碳目标。
生态环境部日前公布4家碳核查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问题。被点名企业的具体问题包括篡改伪造检测报告,授意指导制作虚假煤样,核查工作走过场、程序不合规、结论明显失实以及涉嫌编造虚假检测报告等。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跨入第二个履约周期不久,坚决向“碳造假”说“不”,释放出加强数据...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为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绿色低碳是推动城市补齐发展短板,根除“大城市病”,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并强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在“碳中和”不断被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上议程之际,该领域内一些专家却认为,各界至今对“碳中和”的理解仍存有诸多亟待澄清的误区。